《大路朝天》:一封给时代的情书
《大路朝天》剧照
苗月供图
如今,我国高速公路总长达13万公里,遍布祖国城乡,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以高速公路修建为背景、聚焦路桥工人群体的影片《大路朝天》,作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重点影片之一,将于2019年元月上旬公映。该片导演是曾经成功执导过《十八洞村》的实力派导演苗月。本报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
问:一位女导演率队拍摄《大路朝天》这样一部影片,可能是很多人想不到的。影片是选取哪段高速公路进行拍摄的?具体的筹备、拍摄过程是怎样的?
答:2017年12月,我开始去雅西、雅康高速公路采访。重点采访的是雅康高速公路在建中的泸定兴康特大桥。同时,我们的航拍小分队开始了前期空镜拍摄,比如壮美的冬季公路雪景和大桥建设的一些过程。我带领创作团队又用了6个月的时间实地采访,创作剧本,进行拍摄前期筹备。今年6月初开机拍摄,在四川境内转场数个场景,历时90天完成前期拍摄,9月开始后期制作,到现在整整一年,制作完成了这部电影。
问:抚今追昔,您为什么选择拍摄路桥工程来体现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
答:这座超级大桥唤起我对40年来以及更远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路桥工人生活的认识和了解。很少被外界了解的路桥工群体的前世今生展现在我面前。几十年来,他们在崇山峻岭中、在古人称为“难于上青天”的蜀古道上,修建了一条条壮美的天路、“云端上的高速”,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是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最亮丽的一张名片。这样的题材最能代表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的巨大进步和建设成就。拍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高速公路题材电影,最能唤起我们每个人因国家、社会、时代的伟大巨变而产生的自豪感。
问:影片通过哪些人物设置和架构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哪些方面打动观众?主创们在其中倾注了怎样的感情?
答:《大路朝天》写了路桥三代人的故事。年轻的大桥分项目部经理卢桥亮出身于路桥工人家庭,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出生在大桥建设工地上,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普普通通的路桥工人。祖辈修建的是石桥,如今卢桥亮修建的是超级特大桥。唐真红是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是卢桥亮的学长和人生楷模。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生张弛是刚来到大桥项目工地的年轻技术员。卢桥亮向张弛讲述了唐金全、江雪花、唐真红以及自己父亲路桥三代人的故事。一代接一代普通路桥工人风风雨雨为国家筑路架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也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修行。影片中的人物既链接了历史,也链接了未来。影片通过普通路桥人的命运工作生活情感来写路桥建设,写普通人的故事,以小见大,用温暖的人情赋予宏大的路桥情感的力量。
问:高速公路很时尚,但影片故事其实很朴素。摄制组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和特别的收获?
答:《大路朝天》是一首散文诗,展现了壮美的路桥,表达了我们对大时代巨变的感动和骄傲。《大路朝天》更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影片中有朴素的、极具年代质感的生活叙事,记录了几十年来路桥三代人鲜为人知的生活,为观众带来崭新的观影体验。全组全程在高海拔山区实景拍摄。影片中在建的大桥与我们的拍摄同步进行,项目部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全程参与了我们的拍摄。场景真实,人物真实,影片有了真实的生活质感。
我们最重要的收获是认识和了解了路桥工这样一个群体。工人,他们创造了伟大,但是他们默默无闻。我们希望通过电影,能让观众关注我们默默奉献的工人群体。
问:您对主旋律电影拍摄情有独钟。这方面,您有哪些心得?
答:就是坚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有价值的创作素材,还要不断修炼再创作的能力。创作要有情怀,也一定要遵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诗意地表达情怀,真实细腻地表达有质感的生活。
《大路朝天》编剧、导演 苗 月 苗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