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文
今年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共有7部女性导演作品,女性电影人在国际影展中的参与越来越多,和今天的男女平权运动处相互呼应。而这部由女性导演拍摄、带有强烈使命感为女性呐喊的作品,除了题材和当下热点趋势吻合,更重要的是,从电影艺术角度,它的表现也非常细致入微,达到形式和内容的最佳展示,由此也成为柏林金熊的最有力竞争者。
《上帝存在,她的名字是佩托尼亚》让人想到同在电影节参赛的《感谢上帝》,虽然二者在题材、叙事手法上大相径庭,却也有着有趣的相似之处,片名都提到上帝,有宗教元素,思考它在现代社会的适应和改变 ; 二者均改编自真人真事,导演希望借此唤起公众意识,最终对社会达到改变的目的。
电影能否改变世界的议题早已老掉牙,却依然有着现实意义。《我不是药神》让中国的抗癌药物进口政策得到修改,《感谢上帝》再次让教会娈童丑闻进入公众视野并带来反思警醒,而《上帝存在,她的名字是佩托尼亚》则通过柔和却不失锋利的女主人公讲述女性的抗争,证明艺术在使用正确的时候,会变得无比强大,唤醒你,并直视今天社会可能存在的问题。
《上帝存在,她的名字是佩托尼亚》剧照影片主题看起来宏大,内容本身却是围绕着一个女孩在短短24小时内的遭遇,讲述了一个精彩好看的生活故事,没有说教和口号。佩托尼亚的经历,既属于她个人,同时巧妙折射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现状。
从南斯拉夫解体到如今,人们很少听到这个巴尔干半岛上小国的声音,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了解入口。影片改编自发生在2014年的真实事件,当时作为一个社会新闻,成为当地人们饭后闲谈话资,然而导演却看到了这一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一个始终很男权很宗教的传统国家,一旦规则被打破,秩序一下子乱了套,新闻、教会、警察和民众,从国家机器、教会再到社会、个体的方方面面均卷入其中,很多时候,大家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
影片中借助这一意外事件,带出的既有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宗教在今天的变化中该如何适应改变的问题,也有整个国家萧条的经济层面和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展示,以及具体到个人,女孩和母亲作为两代人根深蒂固不可消解的隔阂,女儿在警察局拥抱母亲时说的那句“虽然我们彼此不能理解,但是我接受这一切”令人感动,那是作为女儿的现代人面对固执父辈的无奈、妥协,也有摆不脱的亲情。
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很有电影感的角色设计:佩托尼亚受过高等教育,研究历史却找不到工作,也没有男友,32岁还不得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在母亲和周围人眼里,她是一个无用之人。影片开场镜头,一个床上被子里的镜头,以及和母亲的简短对话,将母女的隔阂关系、个人背景、精神状态和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做了精炼准确的交待。
《上帝存在,她的名字是佩托尼亚》剧照镜头紧紧跟随女孩佩托尼亚,她去工厂应职,却遭到老板的嘲讽和侮辱。失败的面试结束后,她在回程路上碰到正在河边举办的宗教庆典。佩托尼亚跳下河中抢到了教父扔到河中的十字架,它意味着接下来一年将受到祝福拥有好运。然后,这一传统中一直只允许男人参与的活动,因为佩托尼亚的打破规矩而引起轩然大波,一则youtube上的视频,更是引来电视媒体报道、教会和警察等纷纷介入。
佩托尼亚很快被警察逮捕,影片后半部分,正是在警察局的封闭空间内完成,在这里经历的一晚上,她要面对粗暴的警局负责人、虚伪的教会神父、以及那些没有抢到十字架的混混男人们的审讯和威胁。漫长的黑夜,这个在影片一开始时处处被动的女孩,被情境所激逐渐变得强大。她的抗争是和整个社会体制、传统道德观念的对抗,也是和整个男人世界的对抗。这一过程中唯一支持同情她的,是警察局一个微不足道的年轻警察,以及一个虽然有着自己的困境,却依旧野心勃勃、想要做独家新闻报道的电视台女记者。
《上帝存在,她的名字是佩托尼亚》剧照影片叙事和人设清晰完整,对白幽默聪明、简洁高效,平和中经常饱含着尖锐质朴的道理和嘲讽。几句话,一个简单的镜头,可以透露出人物、事件到社会背景的众多信息,就如在工厂和经理面试的镜头,一问一答几个回合后,国家的经济状况、女性地位和困境、个体经历背景全部清清楚楚。具体到镜头画面,片中既有巴尔干传统电影中的干净简洁,导演又时不时融入手提特写,用晃动和运动的画面,传达出外界的混乱状况,同时也营造出压抑不安的氛围。
女主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聪明女性,成为导演Teona Strugar Mitevska的最佳代言发声者。影片中每一次她遭遇到来自国家和教会权力不同代表者的质疑、训斥和恐吓时,总是不慌不忙,有理有据的化解或者将问题重新踢给对方,令他们无话可应,恼羞成怒。就像她在片中面对审问的警察双目直视:“我是一个女人,但不是一个白痴。”
清晨,从警察局出来的佩托尼亚和教父有简短对白,却足够意味深长。从来,她明白要争取幸福、自由和平等,只有靠自己的斗争。佩托尼亚才是自己的上帝!
(责编:Ko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