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粤明 :一年一部好作品足够
潘粤明
45岁的潘粤明,已不是靠脸蛋儿吃饭的年纪。奇怪的是,当其他演员被年龄限制的时候,经历婚变后复出的潘粤明反而在表演这条路上,越走越宽。继2017年在《白夜追凶》中一人分饰关宏峰、关宏宇两兄弟“翻红”后,最近潘粤明主演的《鬼吹灯之怒晴湘西》(简称《怒晴湘西》)和《逆流而上的你》先后播出,前者在网上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后者刚一亮相某卫视便引发热议。
现在喜欢立体些的角色
2017年的网剧《白夜追凶》大火后,有熟悉潘粤明的观众留言:“感觉他满脸的内心台词就是‘去你的白面书生’。”“白面书生”是观众给潘粤明打上的标签。拍完电影处女作《非常夏日》后几年,潘粤明的确扮演的大都是小生角色。2016年他参加《跨界歌王》,节目组给他的定位还是“文艺小生潘粤明”。
如今的潘粤明不喜欢演平面化的英雄,“我喜欢立体的角色,他也许能过这一关,但一定要很惨烈。”很大程度上,这和潘粤明的婚变相关,“生活中可能就是这样,英雄可能赢了,但他心里可能比输的人还要过不去,这才是真实的人。”
许多人问潘粤明表演时如何设计《白夜追凶》中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兄弟,他的回答是“猫狗大法”。“我当时就很淘气,把这哥儿俩设想成两个动物,一个猫,一个狗,演的时候心里想着这个属性,就不会跑太偏。”实际情况当然要复杂得多——进组期间潘粤明拍了一千多场戏,几个月的时间都是自己和自己演。
到了《怒晴湘西》,潘粤明演绎的
一年一部好戏够了
潘粤明1974年5月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影视制作专业。尽管经历人生起落,那种北京胡同长大的男孩特有的状态,依旧贯穿潘粤明的生活:宠辱不惊,悠闲懒散,再掺点儿孩子气。复出后“演什么像什么”的潘粤明,被很多人夸太会“挑剧本”,他却反复强调只是“运气好呗”,“遇到好剧本,好制作团队太难得,尽力好好演,还有什么好说的。”
出道以来,潘粤明始终没有大红大紫。1999年开始拍戏,直到14年后,他才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以往角色得来都是“戏找人”,靠的无非是业务和人缘,以及遇到喜欢的本子时,“愿意在具体条件上让步”。在影视圈内的好人缘,让他在人生最困顿的时候,遇上了《白夜追凶》。
因为这份淡定,去年席卷整个影视圈的所谓“影视寒冬”仿佛与潘粤明无关。2018年他以全年无休的节奏拍了三部电视剧和一部电影。就在新一年的大年初八,他的工作又开始了。但他对自己的产量要求不高,“一年为观众奉献一部好作品,足够了。”
细心的观众发现,潘粤明担纲了《怒晴湘西》的创意策划。实际上,2012年婚变后潘粤明成立工作室,就是想开拓演员之外的路径。他在大学里学的就是“影视制作”,摄影作业拍过不少,后来干场记。用他的话说就是,“不是说我有多大的能力,因为全部精力都专注在表演上,其他领域还没来得及涉及。”
每天写毛笔字还喜欢摇滚
从小习字画画的潘粤明一直没放弃爱好。微博上隔三差五晒出的素描作品以及手抄《心经》,有的是飞机上草就,有的是拍摄间隙信笔。“那不叫画画。”他纠正,“真正画画得放空自己,把自己搁在一个地方足足画上几天,有想法,有色彩,可来劲了。但我铺不开,也没时间。这都是拿硬笔瞎画,属于消遣。”
带着画板和毛笔进组,就是潘粤明的日常,连《怒晴湘西》片头的四个字都是他写的。2015年年底,他受朋友影响拿起毛笔,再累每天也要写一张,原因是写毛笔字让自己达到内心的平静。写到2017年,他觉得光写毛笔字不行,“得配画啊,所以我就把画画也给捡了起来。”
同时潘粤明还是摇滚乐爱好者。《怒晴湘西》的片尾曲就是他演唱的,“上了《跨界歌王》后,大家都知道我还能吼两嗓子,能参与一下,给作品加点分,我也很乐意。”
徐颢哲